一種說法是,在明清時期,西洋銀幣流入中國,按照習慣,中國人將其稱為“銀元寶”簡稱“銀元”,又稱“銀圓”。1935年發(fā)行的法幣(紙幣)的單位按照習慣繼承了銀元的單位“元”。這就是今天的人民幣“元”的來歷。 另外,還有一個說法是這樣的:中國的元,日本的円,韓國的?都起源于漢字圓,意為“圓形的”或者“圓形錢幣”。盡管在英語中,我們將香港和臺灣貨幣稱為dollar,在漢語中它們都叫“元”。 為什么叫“塊”? 對于為什么還把“元”叫成“塊”,據說是這樣的:這個俗名起源于20世紀人們對民國時期鑄造的銀元的稱呼。銀元是19世紀清末乾隆時期開始鑄造流通的。銀元出現以前,貨幣銀是以重量單位“兩”計算的,銀元剛出現的時候,由于銀元材質成色、重量不符標準,無法用“塊”計算,銀元與銀兩同時流通,銀元也用“兩”計算。 民國時期,貨幣鑄造技術取得了突破性的進步,銀元的材質成色、重量都能符合統(tǒng)一的標準。 1933年實行廢兩改元,銀元成為單一的主幣。銀元有輕重之分,主幣為“元”,輔幣為“分”、“厘”、“錢”,都是重量單位。 銀元的計算單位也由原來的“兩”改為“枚”,但銀元的形狀是塊狀的,人們習慣叫“塊”,后來默認“一塊銀元”就是“一塊”。 1935年實行紙幣政策,不準行使銀元,并用“法幣”收兌銀元,銀元作為主幣的時代已宣告終結,但是人們依然習慣把“一元紙幣”稱為“一塊”,并延續(xù)至今,成為今天群眾使用的一種非正規(guī)的主幣單位量詞。 “一角”還是“一毛”? 我們常常稱“一角”為“一毛”,又是何故呢?“毛”本是讀“毫”,為記賬方便,往往將“毫”省筆為“毛”,久而久之,習慣成自然。 現在仍然有的地方讀“毫”不讀“毛",如香港特別行政區(qū)使用的一毫硬幣。 一種說法是,在明清時期,西洋銀幣流入中國,按照習慣,中國人將其稱為“銀元寶”簡稱“銀元”,又稱“銀圓”。1935年發(fā)行的法幣(紙幣)的單位按照習慣繼承了銀元的單位“元”。這就是今天的人民幣“元”的來歷。 另外,還有一個說法是這樣的:中國的元,日本的円,韓國的?都起源于漢字圓,意為“圓形的”或者“圓形錢幣”。盡管在英語中,我們將香港和臺灣貨幣稱為dollar,在漢語中它們都叫“元”。 為什么叫“塊”? 對于為什么還把“元”叫成“塊”,據說是這樣的:這個俗名起源于20世紀人們對民國時期鑄造的銀元的稱呼。銀元是19世紀清末乾隆時期開始鑄造流通的。銀元出現以前,貨幣銀是以重量單位“兩”計算的,銀元剛出現的時候,由于銀元材質成色、重量不符標準,無法用“塊”計算,銀元與銀兩同時流通,銀元也用“兩”計算。 民國時期,貨幣鑄造技術取得了突破性的進步,銀元的材質成色、重量都能符合統(tǒng)一的標準。 1933年實行廢兩改元,銀元成為單一的主幣。銀元有輕重之分,主幣為“元”,輔幣為“分”、“厘”、“錢”,都是重量單位。 銀元的計算單位也由原來的“兩”改為“枚”,但銀元的形狀是塊狀的,人們習慣叫“塊”,后來默認“一塊銀元”就是“一塊”。 1935年實行紙幣政策,不準行使銀元,并用“法幣”收兌銀元,銀元作為主幣的時代已宣告終結,但是人們依然習慣把“一元紙幣”稱為“一塊”,并延續(xù)至今,成為今天群眾使用的一種非正規(guī)的主幣單位量詞。 “一角”還是“一毛”? 我們常常稱“一角”為“一毛”,又是何故呢?“毛”本是讀“毫”,為記賬方便,往往將“毫”省筆為“毛”,久而久之,習慣成自然。 現在仍然有的地方讀“毫”不讀“毛",如香港特別行政區(qū)使用的一毫硬幣。 |